这张照片拍摄于抗战时期,由日本人拍摄,并最终收录进了日本中小学的教材中。日本方面意图借此展示“乐于助人”的高尚情感,然而当这张图片被网友发现并上传到网络时,立即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愤怒与热议,纷纷对其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指责,称其为“恬不知耻”。仅仅是一张出现在日本教材中的照片,竟然能够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,究竟发生了什么?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照片,估计很多人都已经见过它。
在日本的教材中,这张图片的说明大致是这样写的:“12月,战地记者在日军攻占南京时,捕捉到了一位日本士兵从战火中救出一位中国老大娘,背着她迅速跑出危险的区域。”然而,这一描述不仅忽视了日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,而且也涉嫌虚构,生硬地将“舍己为人、乐于助人”的美德强行塞入这段历史。事实上,这张照片漏洞百出,简直是一张失败的摆拍宣传照。如果让日本的新一代了解到事情的真相,面对这种明显的捏造,难道日本当局的人脸皮不感到羞耻吗?
展开剩余75%破绽一:大娘的脚掌
很多中国人都知道,清朝时期的女性曾经有着特殊的审美观念,认为小脚是美的标志,因此“裹脚”成为了一种社会习俗,几乎所有女性都遵循这一习惯。直到40年代,南京的老大娘怎会有这么大一双脚?从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,大娘的脚竟比士兵的脚还要大上几个尺码,甚至可以说,脚掌的大小远超常理。而且,更让人怀疑的是,这位老大娘的脚掌竟然是反向的——脚尖朝后,明显不是正常的站立姿势。这种不符合常规的细节,难道不是摆拍的痕迹吗?许多网友猜测,这位大娘根本就不是南京的居民,而是专门找来的“替身”,或者她在摆拍时并未配合,因此出现了不自然的姿势。
破绽二:钢结构大桥
根据日本的教材描述,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日军攻占南京时的场景,意图展示士兵的英雄形象。然而,细心观察的人会发现,照片中的背景是一座钢结构大桥。但问题是,在40年代的南京根本没有这种类型的大桥。当时南京的基础设施并未像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那样建设钢结构桥梁。钢结构大桥这种设计,当时只在中国的少数大城市如上海和天津才有出现,南京并不具备这样的城市景观。因此,这座不合时宜的大桥成了这张照片的另一个破绽。
破绽三:士兵的姿势与表情
我们都知道,真正的士兵在火场中背负伤员或撤离时,往往会显得紧张和焦急,身体也会因奔跑而弯曲,力图以最快速度救人。然而,这位士兵在照片中,却展现出一副异常挺拔的身姿,几乎像是在做宣传照。更让人不解的是,士兵的脸上竟然带着一丝微笑。若真是奋力救人的时候,这种笑容显得极为不合时宜,反而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。士兵的表情应当是焦急、紧张、甚至是疲惫的,怎可能会有微笑?这一切的摆拍痕迹都显示出这张照片并非真实反映了战场上的情况,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。
破绽四:背景中的字体清晰可见
再仔细观察这张照片,背景中竟然清晰可见了一些文字,这在当时的摄影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。即使是在现代,若要在高速奔跑的过程中拍摄到如此清晰的背景,也会非常困难。更何况在当时的黑白摄影技术下,这样的效果几乎无法实现。因此,这张照片的背景显然经过了精心的修饰,真实感也因此大打折扣。
想到这里,我们或许能想象出这样一副场景:一个士兵背着一位被“打折”的大娘,不顾她的痛苦,对着镜头微笑,腰杆挺得笔直,仿佛在展示一种英勇无畏的姿态。或许,镜头一响,士兵背后还偷偷地比了个剪刀手!这真是一张失败至极的摆拍照片。更让人愤慨的是,这张照片如今竟然成了日本中小学教材的一部分,影响着新一代的日本学生。这不仅让人感到心情沉重,更让人对日本新一代学生的历史认知产生深深的担忧。
即使我们退一步假设这张照片完全属实,且真的是日本士兵从火场中救出了这位老大娘,那我们不得不问:火是谁放的?南京大屠杀的惨痛记忆又该如何追究?日本政府至今仍在虚伪地篡改历史,试图用这种“好人好事”的虚假宣传来掩盖其在历史上的暴行。唯有勇敢面对历史,才能真正确立正义,避免重蹈覆辙。
在抗战时期,日本不仅一次发布过类似的宣传照片,我还要分享另外两张同样失败的宣传照。大家可以仔细看看,这两张照片失败的原因又在哪里呢?
发布于:天津市2020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